3/10 週五,晨興聖言・冬季訓練7

〔語音〕              

2022年冬季訓練: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結晶讀經

晨興聖言,第七週
尼希米 ── 對神有時代價值之人的榜樣

讀經:啟十二1~14,尼一1~11,二9~20,四4~5,9,五10,14~19,八1~10,十三14,29~31

【第七週 週五】綱目

參、以色列人被擄七十年,但因有尼希米這真正的得勝者,神仍能有祂時代的行動;他乃是對神有時代價值之人的榜樣 ── 尼一1~11,二9~20,四4~5,9,五10,14~19,八1~10,十三14,29~31:

一、尼希米記的要點乃是:重建耶路撒冷城及其城牆,乃是繼續神選民中間祂見證的恢復,以完成祂的經綸,也是城內神殿的防衛和保護:

1. 這表徵神的殿作為神在地上的居所和家,需要祂的國得建立作範圍,以護衛祂在地上的權益,使祂的行政能完成祂的經綸 ── 參羅十四17。

2. 重建耶和華的殿,預表神恢復墮落的召會;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預表神恢復祂的國;神建造祂的殿和建造祂的國是並行的 ── 太十六18~19。

二、當我們認識並享受基督作我們的生命,我們就有召會作為神的殿;我們若往前,認識祂作頭的身分,殿就要擴大成為城,就是神的國 ── 弗一10,22~23,四15,啟二二1。

三、尼希米記表明,今天我們在主的恢復裡需要有正確的進取:

1. 摩押人和亞捫人的首領對尼希米為以色列人求好處甚為惱怒;摩押人和亞捫人是羅得不純潔之擴增的後代,他們恨惡並藐視以色列人 ── 尼二10,19,參結二五3,8。

2. 面臨反對者的嗤笑、藐視和凌辱,尼希米乃是非常純潔且進取的,他並不膽怯 ── 尼二17~20,四1~23,參徒四29~31,帖前二2,提後一7~8。

3. 積極進取的人從神得著幫助;如同尼希米一樣,使徒保羅與神聯合,並體認神在這聯合中的協助 ── 徒二六21~22。

4. 尼希米的進取作為他屬人行為上的美德,表明我們天然的性能、才幹和美德需要經過基督的十字架,而被帶進復活裡,就是帶進作為三一神之終極完成的那靈裡,好在成就神經綸的事上對神有用。


【晨興餵養】

尼四17:「建造城牆的、扛抬重物的,都佩帶兵器,一手作工,一手拿兵器。」

帖前二2:「我們從前在腓立比受苦害,又被凌辱,就如你們所知道的,然而還是在我們的神裡面放膽,在極大的爭戰中,對你們講說了神的福音。」

今天在主的恢復裡有許多美好的聖徒,但我們缺乏進取心。……各大洲若有七百位進取的人,在完成神經綸的事上,就會大有成就。……我們讀尼希米記時,需要留意尼希米的進取。他雖是平民,是王的僕人,卻積極進取,向神自願效勞,有負擔建造耶路撒冷城;他也積極的向王陳明他的請求。王問他為何面帶愁容,他就放膽、進取的對王說到他為耶路撒冷城的負擔。我們看見主話中的這點是很重要的。(尼希米記生命讀經,14~15頁)


【信息選讀】

在預表裡,許多人照著他們天然的性能和天然的美德,暫時為神所用,這有屬靈的含意。這事的例子是尼希米和他的進取,就是他屬人行為上的美德。在預表裡,天然的事物暫時為神所用,而在新約預表的應驗裡,一切天然的美德和性能都該被帶到十字架上。這些需要被置於十字架,並被除去。

我們中間許多人以為,將某樣事物置於十字架,意思是將那樣東西帶到盡頭。就一面說,這是正確的。然而,照著基督十字架真正的意義,十字架的意思不僅僅是某樣事物被帶到盡頭,乃是天然的事物被除去,好被帶到復活裡。基督的十字架將一切天然的事物帶到死與埋葬裡。但照著聖經,埋葬之後是復活。

我信摩西有很強的性格。……摩西四十歲的時候積極進取,自願要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王法老的手,但神進來限制他,讓他失敗、失望。於是摩西被「埋葬」在曠野四十年。至終,使人復活的神才進來,使摩西復活。(出三2~6。)

神造我們,使我們在天然的構成上有某些美德和性能。馬太二十五章十五節告訴我們,「銀子」的賜給是照我們「各人的才幹」,就是我們天然的才能,這是由神的創造和我們的學習所構成。這才幹需要被除去,然後才被帶到復活裡。

我們若讓我們天然的性能、才幹和美德被帶到十字架上治死,我們就必復活。然後在復活裡,我們的性能、才幹和美德,會比在天然生命裡強上許多倍。這些東西仍是我們的,卻經過了死與埋葬,現今在復活裡。……我們繼續存在,但我們同我們天然的才幹,已被帶進復活裡。

復活的實際是那靈,而那靈是終極完成的三一神。所以,復活是終極完成的三一神。我們天然的性能、才幹和美德,需要藉著死與埋葬,從我們天然的生命遷到終極完成的三一神裡。……我們若不應用這原則,一切未受釘十字架察驗的天然性能、才幹和美德,在我們中間就會像「野獸」一樣。……將我們天然才幹的「種子」種在地裡,絕不是損失。我們撒種,雖然暫時失去種子,但至終必有在復活裡的收成。(尼希米記生命讀經,15~19頁)

參讀:啟示錄生命讀經,第34~39、45篇。

申言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