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談愛筵

〔讀經心得 158〕

 很多聖徒以為「愛筵」(猶一12)指聖徒聚在一起用飯;外表看,這是對的,但其內裡有更多、更重要的涵意和目的。本文藉主耶穌參加或設立愛筵,交通其屬靈意義,使我們認識愛筵並在愛(就是神,約壹四8)裡實行,而且真實經歷、享受和彰顯基督,這是不容易在別的行動中作到,並令人(包括外邦人)受感動的。

 路加福音中有一節經文記載,「他們說,約翰的門徒常常禁食祈求,法利賽人的門徒也是這樣,惟獨你的門徒又吃又喝。」(路五33)這裡的「他們」指法利賽人和經學家。(30)讀這段經文後有人問,倒底主的門徒「又吃又喝」(即大家在一起吃愛筵),是對,還是不對?相似的話在馬太和馬可兩卷福音書中也都提及(太九14,可二18),不過是用「不禁食(就是吃)」取代「又吃又喝」。它的答案當然是對的,但不是因善惡、對錯(知識)的對,而是門徒「有主同在」可經歷和享受的對,或說「在生命(西三4)裡」的對;舊約中出埃及記中有一節經文,或許可作前面問題答案的參考:「祂(指神)不伸手加害以色列人的尊貴者。他們觀看神,並且又吃又喝。」(出二四11)這裡的「觀看神,並且又吃又喝」,就是以神所要的敬拜來敬拜神,(參註1)其實五祭中除燔祭(完全焚燒獻給神)外,其他四祭-素祭(利六16)、贖罪祭(26)、贖愆祭(七6)和平安祭(14,15),祭司或大祭司都「要吃」(不可不吃)至聖祭物。今天我們是「祭司體系,藉著耶穌基督獻上神所悅納的屬靈祭物。」(彼前二5)所以我們在主面前又吃又喝,是正常、應該的(不吃、不喝才不正常),正如詩篇說,「你要大大張口,我(指神)就給你充滿。」(詩八一10)下面我們以耶穌參加愛筵(廣義指「有主同在」的宴席)為例,認識愛筵的重要、必須。不過,保羅說,「因為神的國不在於吃喝,乃在於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含示愛筵不重在外在的吃喝,乃在於愛(就是神、靈和生命)中,包括的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

 頭一個,是在約翰福音,即生命的福音(吃、喝是生命所必須),「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裡。耶穌和祂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婚筵。」(約二1,2)「三日」表徵在復活裡,這是「愛筵」的第一要件。「迦拿」意蘆葦。蘆葦象徵軟弱、脆弱的人。(賽四二3,太十二20,十一7)因為人軟弱、虛空,所以要愛筵,尤其是婚筵為著人生命的延續(產生後代),這事蹟(約二1~11)主要啟示,生命的原則-變死亡為生命;同時也是主第一次行神蹟,立下神蹟的基本原則。

 其次,是在馬可福音,論到奴僕救主(傳揚福音),「祂(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跟從我。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耶穌在利未家裡坐席,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與耶穌和祂的門徒一同坐席;因為這樣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可二14,15)十四節,「稅關」是替羅馬人收稅的處所。利未就是使徒馬太,(太九9)是猶太人所定罪、藐視並厭惡的稅吏,(十3)也許地位很高。但他蒙了奴僕救主的呼召,以後且被選立為十二使徒之一。(三18)這是何等的憐憫!「跟從耶穌」是對奴僕救主呼召的回應,含示他丟棄污穢的工作和罪惡的生活。接著十五節,主就在利未家裡坐席,可見人一信入主,得救跟從主後,就可以打開家愛筵,這是主喜愛的,值得記念(寫在聖經中)這節最末一句,「因為這樣的人(指和主同席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暗示打開家請主來坐席,同時也請朋友來參加,結果「跟隨主的人」就越多,這是舉辦愛筵(傳福音、呼召人)的目的之一。

 第三,是在約翰福音,「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祂從死人中所復活的拉撒路所在的地方。有人(西門,太二六6)在那裡為耶穌豫備晚宴,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約十二1,2)這裡「伯大尼」,意困苦之家。現今主在猶太教之外,藉著祂「復活的生命」,在伯大尼得著一個家,可以讓祂「坐席」,得著安息和滿足。這筵宴之家,是「召會生活」的小影,描述出召會的光景:(一)由復活的生命所產生-拉撒路;(約十一43,44)(二)由蒙潔淨的罪人所組成-患痲瘋的西門;(可十四3)(三)外面是困苦的-伯大尼;(四)裡面是在主的同在中與主同筵;(約十二2)(五)姊妹比弟兄多;(2~3)(六)各有不同的功用:服事-馬大,作見證-拉撒路,愛主-馬利亞;(2~3)(七)被虛假的人所玷污-猶大;(4)(八)受宗教的逼迫;(10)(九)試驗並暴露人;(6,10)(十)帶進許多信徒。(11)愛筵是召會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一面弟兄姊妹在主裡配搭、盡功用,彼此相愛,建造召會;另一面彰顯基督的實際,展覽那基督(團體、擴大的基督,林前十二12註2)的榮耀。

 第四,是在馬太福音,「門徒就照著耶穌所吩咐他們的去作,豫備了逾越節的筵席。……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絕不喝這葡萄樹的產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二六19,26~29)主和門徒首先吃逾越節的筵席,隨後主用餅和杯設立祂的筵席,以頂替逾越節,這是因為祂就要應驗這豫表,成為我們真正的逾越節。(林前五7)現今,我們是守真正的除酵節。(17,林前五8)主筵席上的「餅」是個表號,象徵主的身體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裂開,將祂的生命釋放出來,使我們能有分於這生命;藉此,我們就成為基督奧祕的身體,(十二27)這奧祕的身體,也是桌上的餅所象徵的。(十17)因此,我們分享這餅,就有分於基督身體的交通。(16)主的血救贖我們,從墮落的光景回到神面前,並回到神完滿的福分裡。關於主的筵席,(21)「餅」象徵我們有分於生命,「杯」象徵我們享受神的福分,因此,這杯稱為福杯。(16)在這杯裡有神一切的福分,甚至有神自己作我們的分。(詩十六5)在亞當裡,我們的分乃是神忿怒的杯,(啟十四10)但基督已經為我們喝了那杯,(約十八11)祂的血已經為我們構成了救恩的杯,(詩一一六13)滿溢的杯。(二三5)我們分享這杯,就有分於基督之血的交通。(林前十16)主的血既滿足了神的公義,就立了新約。在這新約中,神賜給我們赦罪、生命、救恩,和一切屬靈、屬天、神聖的福分。當神將這新約賜給我們時,這約乃是一個杯,(路二二20)就是我們的分。主流了血,神立了「約」,而我們享受這杯;在這杯裡,神和一切屬神的都是我們的分。血是基督為我們所付的代價,約是神為我們所立的契據,杯是我們從神所領受的分。「父的國」是千年國屬天的部分,就是諸天之國的實現。主回來以後,要在那裡與我們同喝。主釘十字架前設立的愛筵,有極深的屬靈意義,千萬別輕忽。

 最後,主復活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耶穌對他們說,來吃「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祂,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就來拿餅給他們,也照樣拿魚給他們。」(約二一12,13)有前面聖徒以此例 ──「主說,來吃「早飯」」,來鼓勵大家,在復活裡要吃(享受)早飯(早晨要有晨興、禱告和讀經),因為如此實行最容易遇見主、回到靈裡挑旺愛-愛主,也愛主的羊(15~17)。

 結束前,補充一段與愛筵相關的經文,「十二使徒召眾門徒來,說,我們撇下神的話去服事飯食原是不相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揀選七個有好見證,滿有那靈和智慧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堅定持續的禱告,並盡話語的職事。」(徒六2,3)使徒們的話含示許多重點:首先,飯食服事在召會生活中的分量,連使徒們都一度考慮親自去服事;其次,揀選七(3加4,三一神加人,表徵今世的完全)位服事者,條件嚴格,卻不在於作菜的技能上,而在屬靈上要有好見證–生活服事,不是只把事作好,而是在作事的生活中活出基督,讓人從服事者身上看出神的愛和神的恩。還要滿有那靈–靈是一切事奉所必須,那怕是外面的作飯、作菜也必須在靈裡,並被靈充滿,靈是一切事奉的動機和動力的來源。還要有智慧–在人重生、調和的靈裡的一種特性或本能,有屬天、屬靈的智慧,服事才合宜、得體,任何事奉都需在靈裡有智慧。這裡揀選七位弟兄服事飯食,就可看為執事,如保羅和他的同工後來在眾召會中所指派的(羅十六1,腓一1,提前三8)。不過在設立的過程裡,有交通、使徒的教導(話)、眾人喜樂的反應、禱告、按手等,唯獨沒有記載使徒要當事的七個人去尋求、禱告、同意或有負擔、自願奉獻等,顯然他們都順服這安排,這是召會的行政,是出自神主宰的權柄,不必與人商量,也不必得人的同意。這是很高、很深的認識與功課。後來這七位順服接受飲食服事中至少有兩位司提反和腓力發展出了不起的恩賜:傳福音、開展非洲,甚至最早(司提反比使徒雅各殉道還早;徒十二2)為主殉道。阿們!

(董傳義)

上一篇下一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