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兩座壇的奉獻與經歷
〔讀經心得 135〕
聖經中多次題及,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如出三6,太二二32)可見在聖經中、在神眼中,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三人總是連在一起,像一個人-生機地建造在一起的團體人;因為他們共同經歷、認識這位三一神-父、子和靈神。三位先祖配合三一神,暗示人要在團體-召會(即身體裡),才能完整、充分經歷、享受和彰顯三一神。以下我們只交通亞伯拉罕和雅各兩位先祖,各築兩座壇的屬靈意義,和相關的啟示與經歷。
先談亞伯拉罕築兩座壇。「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十二7)這裡的壇就是「祭壇」,(出二九12)表徵基督為我們死的十字架,也表徵奉獻,是一個人遇見神自然的結果。神向亞伯拉罕顯現,亞伯拉罕很自然的就築了一座壇。這說出每當我們來到神面前,與祂相會時,就帶進我們的奉獻。我們(主動)把自擺在主面前(就是奉獻),讓祂充滿(雙手充滿,即承接聖職,出二九22註2);這使我們對神有主觀的經歷和享受。看亞伯拉罕築的兩座壇(其實他後來又築兩個),「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從那裡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並且呼求耶和華的名。」(創十二7,8)這樣的奉獻使我們在世上過帳棚的生活(預表召會生活),如同燔祭完全焚燒獻給神,使祂滿足。帳棚指我們在地上的生活,其中的一切都是經過祭壇的。由亞伯拉罕的經歷知道,過了幾年,神在祭壇為我們維生所保留、歸還的東西越積越多,帳棚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家人、羊群、牛群等),我們就越受打岔。這時,我們就要像亞伯拉罕一樣,在伯特利(神的家)和艾(亂堆)之間,經歷築第二座壇。(8)
祭壇引到帳棚,帳棚又領我們回到祭壇來。神要我們把一切都放在祭壇上,然後把祂所留給我們的都擺在帳棚裡。擺在帳棚裡之後,才有第二個祭壇。我們何等容易因為受了一次的鼓勵,發了一次的熱心,所以奉獻了;可是過了三年、五年,我們在世界上收集了許多東西(如學位、財物、房子、兒女、……),我們就不能回到祭壇去了,如果我們的生活一直是帳棚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有第二個祭壇,這是何等寶貴!哦!東西不是問題,問題是你的那個奉獻到底怎樣。我們若要照亞伯拉罕的腳蹤而行,就必須過祭壇和帳棚的生活,直到伯特利-神的家(見下文);以基督作我們的生命,以召會作我們的生活。
再談雅各築的兩座壇;頭一座,「……起名叫伊利伊羅伊以色列。」(三三20)雅各是先顧到自己的帳棚(與亞伯拉罕不同),接著才為神築一座壇,不過這裡神並未吩咐他,是他自發的、自願奉獻,之後他開始過蒙神呼召者的生活,使神的定旨得以完成。然後他給這壇起名叫「伊利伊羅伊以色列」,意,神,以色列的神;顯然他經過這次奉獻而有主觀的經歷,認識、確信神是他(個人,神已將他的名,改成以色列,三二28)的神,再次確認,「我(雅各)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二八21)對抓奪的雅各已有極大的(屬靈)改變。
第二座,「神對雅各說,起來,上伯特利去,住在那裡;要在那裡築一座壇給神,……他在那裡築了一座壇,並且稱那地方為伊勒伯特利,」(三五1,7)這裡一節是神的心意。「起來」,表示神要他有行動,接著祂啟示他行動的目的地是伯特利-神的家;接著「住在那裡;要他在那裡築一座壇給神」,暗示神要他住(安居)在神的家,並築一座壇獻祭,敬拜並事奉神。這裡的住和築是兩個關鍵動詞,都是對著或向著神(主)非常重要;前者與神的家(召會)有關,而後者與敬拜神和奉獻有關。他到伯特利後重複他在二十八章十八節所作的。在前面,伯特利,神的家,僅僅是一個夢,還不是雅各的經歷。但在這裡,他開始照神的話有經歷,築了一座壇,並且稱那地方為伊勒伯特利,因為當他逃避他哥哥的時候,神在那裡向他啟示祂自己。這裡「壇」是為著奉獻。雅各在示劍立壇奉獻,(三三20)是為著他個人;他在伯特利築壇奉獻是為著神的家,要完成神永遠的定旨,滿足神心頭的願望。「伊勒伯特利」意伯特利的神。在伯特利,神不再僅僅是個人的神,乃是神的家這團體的神。雅各取這名字是「因為當他逃避他哥哥的時候,神在那裡向他啟示祂自己」,是他親身主觀經歷的反應。
按前述的四座壇(奉獻),我們可依序看出三件屬靈經驗:一、神向人顯現,應許賜他地和人(後裔);人遇見神後,自然會築一座壇,奉獻一切給神,不必有人勸勉、也不需要人教導、鼓勵。二、奉獻後,神的祝福(地和人)、恩賜(功用、工作果效),會試探我們,要往前必需要有第二座壇
(再次、更深的奉獻),尤其在神的家和世界-亂堆間,有正確的揀選、聖別。三、每次奉獻都對神有更深、更主觀地經歷和享受,如亞伯拉罕築壇後,呼求耶和華的名;(十二8)雅各築一座壇,起名叫「伊利伊羅伊以色列」(三三20),意,神,以色列的神,表示雅各真實經歷神;接著他又在伯特利築了一座壇,稱那地方為「伊勒伯特利」(三五7),意,伯特利的神;在伯特利,神不再僅僅是個人的神,乃是神的家這團體的神。
最後,有一件事特別值得重題、強調,亞伯拉罕和雅各各自築的第二個壇都與伯特利-神的家有密切關係。亞伯拉罕的第二座壇主要是為了神的家,而從世界-亂堆裡聖別出來;神吩咐雅各要在伯特利築第二座壇之前,他作了許多事(1~6)都是他帶領全家人作的,暗示他不僅客觀認識祂是神家的神,更是他全家人主觀經歷、享受的神。其實,不只神是雅各家人的產業,而他全家人(有神內住)也逐漸變化成為神的家-召會。這是非常不容易作到的,由後來他十二個兒子的後裔,成為以色列(族或國)的十二支派所表徵。所以,我們今日愛主、服事主而奉獻,必須由個人信靠、經歷、享受神開始,再進步到全家為著神的家-召會擺上、配搭,不僅經歷、享受神,更要聯結、相調並建造基督的身體。阿利路亞!
(董傳義)
上一篇|下一篇|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