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兩位受膏者的啟示
〔讀經心得 56〕
自撒母耳按神指示膏了大衛(撒上十六13)起,至另一位受膏的王掃羅(十1)遭非利士人殺害(三一4)止,其間有相當長的一段日子,地上有兩位「受膏者」,意奉(神)差遣(膏抹)者。
這兩位的名字字義相似,「掃羅」是「求得的」,而「撒母耳」是「從神求得」;但是前者不在神的心意裡,這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一位是早先被神所膏,後來神後悔(十五35)、厭棄的掃羅王;另一位則是神為自己尋著合乎衪心的人大衛(十三14)。相當一段時間,這兩位各自的表現與彼此間的互動,若加留意,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因為相關細節,大家都耳熟能詳,不在此贅述,僅提供幾個重點,供大家參考,或許對我們今天在召會中的服事得著一些啟發,而有所幫助。
兩位受膏者都在年輕時被神選上,並受撒母耳帶領、成全,然而,他們的「心」卻有極大的不同。掃羅有私心、貪心,而大衛有愛神、向著神的心。掃羅因有私心,把國(百姓)當成自己和兒子約拿單的(參二十31)。因此,當撒母耳遲延,非利士人即將來攻擊,百姓又要離開散去時,掃羅就顧不得等待撒母耳(不遵守神的吩咐),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祭司(不按律法敬拜神),自行獻上燔祭(十三8,9)。掃羅又因貪心,當打敗亞瑪力人時,憐惜(其實是貪愛)亞瑪力王亞甲和他們的牛、羊、肥畜等,就未照神的話盡都滅絕(十五1~11)。
掃羅不僅處處表現他為「自己」(如二二8,17)。此外,掃羅還有一大缺點,就是不求問神,反求問交鬼的婦人(代十13,14)。其實,他確實有求問,但神卻不藉夢、烏陵或申言者回答他(撒上二八6),這當然是因為他不是真心的求問(神知道人心),也不誠意悔改,不然不會立刻轉向交鬼婦人。
然而大衛不同,他愛神、為著神。他看重神在地上的權益,不願活神的軍隊受辱罵,因而奮不顧身地向歌利亞挑戰,並勇敢、智慧地殺了他。他的心全然向著神,不但聽神和撒母耳的話,還常主動「求問神」(如二二10,二三2,4,撒下五19,23)。當他一作王得安靖,就想到並關心神的居所,主動想為神建殿(撒下七1,2)。難怪神說大衛是合乎衪心的人,這是受膏者必備的條件。
在聖經裡,尤其舊約中人物的名字常有特殊含意,掃羅的四個兒子即為一例。掃羅原本有頗多優點,是一個有為的青年(詳見「掃羅受膏後三兆頭的啟示」),他的墮落和失敗是作王後漸進發展的,這可由他四個兒子的名字得著印證(撒上三一2,撒下一8)。掃羅長子約拿單意「耶和華給予」;次子亞比拿達意「我父是尊貴的,或我父願意」;三子麥基舒亞意「我的王很富有」或「財富之王」;四子伊施波設意「羞恥的男人」。這些名字依序由耶和華神賜予落到父(指掃羅)的尊貴或意願,再下降到王(亦指掃羅)的富有、財富,末了成為蒙羞之人,清楚顯示掃羅雖是神的受膏者,也貴為君王,但他的屬靈光景卻逐步遠離神而走向自我,終至敗亡。這點可作我們的警惕。
另外,兩位受膏者間的互動,對彼此的態度也呈明顯對比。簡單地說,掃羅對大衛滿了忌妒;而大衛對掃羅卻滿了敬畏。掃羅迫害、追殺大衛,是怕大衛奪走自己的王位;而大衛敬畏掃羅,卻不是敬畏掃羅個人(這點可由許多大衛寫的詩中透露顯明),而是敬畏他是神的受膏者(不是因他作王,權大勢大)。大衛雖知道神已棄絕掃羅,而立自己作以色列人的領袖,卻不輕視、對抗掃羅,反倒一昧寬容、忍耐,甚至神二次把掃羅交在他的手下,不只他自己不下手殺害掃羅,也阻止手下下手,一直把掃羅當神的受膏者尊敬、容讓。
直到掃羅失敗、戰死,大衛仍在自己寫的哀歌中,對掃羅多方推崇,尊稱他是「以色列人的榮美」(撒下一19),未加苛責或批評。這不是因掃羅好,而是因大衛看重神的任命與差遣;大衛尊重神,也就尊重祂的受膏者。大衛在公眾面前作了我們的好榜樣,當然他私下,在情緒中也有許多抱怨和過不去,但他都宣洩在向著神的詩篇(詩歌與禱告)中。這是我們十分值得學習、效法的。
其間,還有一位人物處於這兩位受膏者之間,就是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他真心愛大衛(撒上十八1,二十17),多次幫助大衛,然而最終,他仍追隨父親而死於非命。究其原因,或因他雖愛大衛,總因與父親天然感情難割捨,未能按神旨意跟從大衛所致。記得主復活後,向彼得顯現,三次以「愛我」問彼得,之後兩次對他說,「你跟從我吧。」(約二一19,22)這或許是主的教訓,愛祂,就當跟從祂。
不過,這兩位受膏者受到仇敵的試煉與攻擊,卻是一致的。他們的仇敵都是非利士人和亞瑪力人。掃羅這位年長的受膏者最後是敗在非利士人手下,與士師時代末期,以利的兩個兒子敗給非利士人,是相同的敵人。非利士人是以色列的近鄰,表徵宗教人士,常是導致軟弱的事奉者失敗的原因。
與掃羅被擊敗幾乎同時,年輕的受膏者大衛也受到亞瑪力人的攪擾(三十)與試驗(撒下一1~16)。亞瑪力人表徵肉體,是墮落舊人的總和,卻是剛強的服事者最大的仇敵。大衛在洗革拉事件中得勝,也在報信的亞瑪力少年人事件中經得起試驗,在眾人面前高舉神的受膏者。(一11,14)這使他在希伯崙再次受膏作猶大家的王(撒下二4);又在七年後(王上二11),受膏作以色列的王(撒下五3);正式取代掃羅,成為地上唯一神的受膏者,也是基督的預表。只是大衛作王後,仍受肉體攪擾、試探,也曾兩度嚴重失敗。「作王」和「老化」反倒使大衛受制於肉體,這對我們是嚴肅的警惕。
「受膏者」狹義專指基督,但廣義指所有的受(神)差遣者,應包括今日的同工、長老、執事及所有忠信的事奉者。因此就後者而論,以上這段歷史,十分可能影射到今日某地方召會的情形,或隱密地發生在今天的地方召會中。譬如某處召會,有位年長的負責弟兄,事業忙碌或恩賜有限,沒有多少服事的果效和實際,但他對召會各面仍緊抓不放,凡事不經他斷案,別人絕不能領頭、決定;同時,有位年輕弟兄愛主、擺上,殷勤服事,是召會實際背負擔子的弟兄。請問照聖經真理與召會治理的實行,這兩位弟兄應如何配搭往前?聖經雖未給明確的答案(可能為避免死的規條與呆板的作法),不過上述掃羅和大衛的事例,一負面、一正面的榜樣,或許已給了我們最好的啟發和範例。
(董傳義)
上一篇|下一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