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大本詩歌428首 ─ 跟主行走心中甜美

前言

 這首詩歌的主題是經歷基督 ── 跟隨祂。「跟」這個字貫穿整首詩歌,也貫穿我們的整個基督徒生活。主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向門徒的呼召乃是:「來!跟從我。」(太四19)在彼得的書信中,他也提到:「我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前二21)

跟的兩面 ── 追與隨

 對於「跟」,有兩種的「跟」法,在每一節的副歌都有提及。第一是「追」;第二是「隨」。這二者看似都是跟,卻有不同的講究。「追」,是需要出較大力氣的,要拚上、要竭力、要充滿幹勁,可能會流汗、會感到疲累;「隨」,比較平和,說出一種倚靠、順從、平靜的感覺。

 為什麼需要「追」呢?因為標竿是主,我們離主的標準還差得很遠,所以需要竭力追求(腓三14)。主也是先鋒,在馬可福音十章32節:「他們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他們前頭走,他們就希奇,跟從的人也害怕……」主走在前頭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但為什麼門徒希奇,跟從的人也害怕呢?33節註1說到:「……祂受死的時候既然到了,就甘願上耶路撒冷去,甚至走在跟從祂的人前頭;祂的迅速和勇敢,令他們希奇。」為著完成神的旨意,主的行動是迅速的,主的態度是勇敢的。我們又如何呢?對於主的託付,是否也同樣的竭力拚上、義無反顧、望斷一切以及於這位作標竿的主自己呢?我們都要用一生的年日來追,步步追、天天追。我們今世追,來世就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召我向上去得的獎賞!

 對於跟從的另一面,就是「隨」。祂是目標,也是憑藉;祂是開路者,也是引導者;祂走在前面,也近在身邊。若祂豪邁走在前頭,我卻孤單追趕於後,這條賽程豈不跑得極為辛苦?我們一面追,我們也一面隨。祂是先鋒讓我們追,也是同伴讓我們隨。感謝主!祂是美地,是目的地,我們在曠野中亦有隨行靈磐石能暢飲,天降嗎哪的供應,雲柱火柱的引領。「追」,提醒我們要儆醒、勿偷懶、莫鬆懈;「隨」,帶著鼓勵、安慰、加強、供應。這二者加在一起,就堅固我們這個人,能夠一路「跟」到路終!

跟的憑藉 ── 主的腳蹤、聲音、引領、標竿

 這首詩歌有四節,每一節的第三句話,都道出了我們一步一步追隨主所需要的憑藉。前三節分別說到:主的腳蹤、主的聲音、主的引導,都與「隨」有關。最後一節說到主的標竿,重在「追」的一面。

 (主的腳蹤)── 彼前二21:「我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主的腳蹤從伯利恆的馬槽,走到各各他的十架,一路經憂患,無枕首之處。祂的腳蹤也就是祂所留下的榜樣。兩千年來,前仆後繼,有千千萬萬的人跟從了祂。每當我們思想祂所為我們經過的一切,默想祂為我們所受的鞭傷和刑罰,就叫我們受感動,繼續與祂同赴十架窄路。這處經節有一段註解說到:「主已把祂受苦的生活擺在我們面前,作我們臨摹的範本,叫我們跟隨祂的腳蹤行。這不是指僅僅效法祂和祂的生活,乃是指我們要在受苦時享受祂作恩典,好使祂自己這內住的靈,帶著祂生命一切的豐富,在我們裡面繁殖(複製)祂自己,使我們成為祂的複製品。」

 (主的聲音)── 主的聲音也就是主的說話。聲音是無法保存的,是為著當下即刻的情形而發出的。所以這裡特別是指主即時的話,而非常時的話。我們在跟隨的途中,當主常時的話應用到我們的處境,這些話就成了主即時的話,也就是祂的聲音。亞伯拉罕初蒙召時,神只對他說:「要離開本地、親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1)到底神指示的地是何處?該怎麼去?該帶誰去?神都沒有說,目的就是要亞伯拉罕在一路上經歷祂作活地圖。在亞伯拉罕跟隨的途中,他屢屢經歷了「耶和華向亞伯蘭說」(創十二7)、「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創十二1,十三14,十五13,十八13)。神的說話(聲音),是祂與亞伯拉罕同在的證明,也是亞伯拉罕能夠跟隨的重要原因。

 (主的引領)── 主的引領接在主的聲音之後是非常有意義的。主的聲音聯於主的話;主的引領聯於主的手。以西結在迦巴魯河邊看見神的異象,那時「耶和華的話特特臨到布西的兒子祭司以西結;耶和華的手在那裡臨到他身上。」(結一3)這節的第五個註解說到:「主的手隨著主的話。一個人所供應的若真是神的話,神全能的手就會隨著,成就這人所說的。神的手臨到人身上,也是為著帶領人,使人採取行動。主的手臨到以西結身上以後,以西結就不再照著自己的揀選行動,乃是照著主手的帶領和指引。」牧人的杖,比牧人的聲音,更有效的帶領羊群,走往正確方向。對於主的聲音,人有時因著意志的剛硬而不願順從,以致迂迴許久。但對於主手的牽引,就更進一步,更實際的叫我們行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便眼瞎,也不迷路;儘管耳聾,也不失腳。

 (主的標竿)── 前幾項都和「隨」有關。思想主的腳蹤、聆聽主的聲音、接受主的引領,這三者是我們跟隨途中不可或缺的憑倚。但主的標竿就和「追」有關,因為標竿說出一種方向的定準,一種經過努力而達到的目標。我們奔跑不是無定向,鬥拳不是打空氣(林前九26)。今天我們所奔跑的賽程不是一條無終之路,而是有終點、會結束的。主的標竿立在那裡,就時刻提醒我們,差距還有多大?距離還有多遠?努力還需要多少?同時,根據前後歌詞,主的標竿也含示著對得勝者的賞賜,作為我們竭力奔跑的誘因。「為著這個,使徒曾努力向前,願出任何代價,不甘落在後面;也為這個,祂勸我們忠誠向上,好在將來得著國度作為獎賞。」(詩歌751,第6節)

跟的過程 ── 盼望之路、十架窄路

 在這四節當中,每一節的第一句話都是積極、正面、且滿帶盼望的!「心中甜美」、「必得光輝」、「無何可畏」、「前途可貴」,這些詞彙都說出我們剛得救,進入召會生活時的感覺。因著主的同在覺得甜美喜樂,因著主的亮光覺得滿了盼望,因著主的加力而無所懼怕,因著主的應許而感到前途可貴。但,漸漸地到了一個地步,我們遲早要發現,神的旨意還不是要我們天天開心,過得平安穩妥、幸福美滿,死後上天堂,這是膚淺甚至錯誤的認識。我們是一班跟隨主的人,主所經過的,我們也必須經過。因此在每一節的末了,都是結在「天天跟主走窄路」。

 馬太二十章,西庇太的母親祈求主,讓她兩個兒子在國度裡一個坐在主左邊,一個坐在主右邊。但主的回答乃是:「……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麼?……」(太二十22)註解1說到:「求在國度裡坐寶座,就必須預備好喝苦杯。忍受十字架乃是進國度的路。」那日的結局與我們今日的「跟」息息相關。坐寶座是那日的事,喝苦杯是今日的事;得獎賞是那日的事,忍受十字架是今日的事。「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毀壞的,那門寬,那路闊,進去的人也多;引到生命的,那門窄,那路狹,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寬門闊路引到的是毀壞,窄門狹路引到的是生命。雖然這條我們該走的路又窄、又狹、又滿了十架,但卻是唯一一條引到生命的路。

 主自己在地上,也正是走這一條十字架的道路,「祂為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十二2)。我們奔跑賽程有沒有羞辱,有沒有十字架?如果都沒有羞辱,都沒有十字架,那你可能跑錯了!這條賽程有羞辱,也有十字架。但是你可以輕看,也可以忍受,因為我們有前面的喜樂!雖然這是條十架窄路,卻也是條盼望之路。我們不該因羞辱而改走便宜的路,卻要因盼望而走十架道路!

跟的節奏 ── 一面跟、一面望

 這四節還有一個特別的分法,就是一、三節是一組,二、四節是一組,彼此穿插,說出了我們跟隨主的節奏。一、三節的第二句話,分別是「雖然身外有苦楚」、「雖然艱難常四伏」。但二、四節的第二句話,分別是「必見晨光到日午」、「必要同主得國度」。前者是今天的事,後者是將來的事。前者是消極的事,後者是積極的事;前者說出我們跟隨途中必經的過程,後者說出了那日得勝信徒將有的賞賜。這一面呼應了上一段所說十字架的道路及盼望之路,另一面也明示了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每當遇見身外苦楚、四圍艱難,我們就需要向前看,前方有一座光輝之城,就是新耶路撒冷,「城中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啟二一11)所以短暫輕微的苦楚算不得什麼,這要極盡超越的為我們成就永遠重大的榮耀(林後四17)。「現在我們正在變化進入這榮耀裡,並要被帶進這榮耀裡。至終我們要與基督同得這榮耀。」(啟二一11註1)這首詩歌之所以一、三節,二、四節穿插著寫,目的就是要提醒我們:在跟隨的途中,跟一跟,向前看一看,追一追,向上望一望。相信我們都會因此得鼓勵,「下沉的靈藉以再起,直至晨曦顯明;有福的盼望何等的鼓舞,最疲倦的曠野、最艱難的道路。」(詩歌40首,第4節)

結語

 「跟」,是我們一生要操練的事,我們不知道明天會如何,真正能掌握的只有今天,甚至應該說只有當下。所以詩歌說步步追、步步隨、天天追、天天隨。每一天、每一步,或許只能往前一點,但卻都是我們能再離標竿近一點的機會。時時追、時時隨,是指著時間說的;處處追、處處隨,是指著空間說的。因此隨時隨地的跟隨主,就是過一個「一直追、一直隨」的生活。相信詩人在寫這首詩歌時,自己也還在跟隨的過程中,但他裡面有一種的渴慕,盼望無一刻鬆懶隨便,一下子都不行,乃是過一個不斷追隨的生活。願我們每一位唱這首詩歌的,都有這樣的靈,忠信追隨,直到路終!

(周秉葳)

上一篇下一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