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下鄉開展的心願/路加聖徒見證

〔交通報導 54〕

城鄉召會的差異

 我在大二時得救,因著主的憐憫,我住進了弟兄之家。當時召會生活很有主的同在:有很多忠心愛主的年長聖徒,莊重而令人尊敬。也有一些青職聖徒是很好的榜樣。我剛得救,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愛主的家都不放電視。後來我家也不買電視,因為我會看榜樣。

 召會生活很愉快,所以當我得救後第一次回到家鄉,就興沖沖地參加當地的主日聚會。和我的期望不同,聚會人數很少,且都是年長的,聚會時他們還會吵架。我剛得救,還缺少神聖的眼光,我懷疑這是主的召會嗎?這個召會不太佳美!換句話說,我覺得他們不夠屬靈。原來召會也有城鄉差異!如果我第一次接觸的是鄉下召會,我不會羡慕召會生活,甚至不會得救。

心願培育在校園

 但是因著主的憐憫,又因為主的恢復有高峰的真理,學生時代我就對福音和牧養很有負擔,而且培養了為主開展的心志。當時鄉鎮召會很少,人數也不多。我在暑期大專特會觀察到,服事者特別看重師專、師院的福音。我猜主會帶領其中一些弟兄姊妹到鄉鎮當老師。這樣,鄉鎮召會起碼有些年輕人。我也是公費生,將來也會分發,於是我開始考慮是否要下鄉。到了畢業前夕,所有同學都在填志願,決定將來在哪裡執業當醫師?留在醫院呢?還是到衛生所?我認真禱告,評估衛生所的路線很適合鄉鎮開展。我感覺很平安,於是選填了衛生所路線。

 我畢業時,李常受弟兄因為眾召會多年沒有繁增,回到台灣帶領新路。除了辦訓練,李弟兄從1989年到1993年又呼召五年福音化台灣的行動。當時我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早就應該下鄉開展了。後來回想,那有這麼簡單?這實在是一個大突破!我覺得用雄才大略來形容李弟兄非常貼切。我個人沒有能力開展出什麼局面,但我非常願意跟上聖靈的水流,配合眾召會一致的行動,主也一路為我開路。

配搭在地方召會

 我服役時在醫院當醫官,下班後很自由,在澎湖過了兩年鄉鎮型的召會生活。接下來住院醫師期間,我家打開主日區聚會,每週有事奉交通,初步學習服事召會。1991年分發下鄉,在頭份過召會生活,頭份是老召會,不能算開展。但附近有幾處新開展的小召會,彼此常有相調,算是有分於開展的水流。1993年我把握機會調到竹南衛生所,竹南是1989年第一波鄉鎮開展時建立的召會,於是我和姊妹就正式加入了開展鄉鎮的行列。1994年我們家第一次參加竹南的主日聚會,當時只有12位聖徒,扣除年輕的全時間夫婦、青少年和我們一家三口,大人只有5~6位。以後每次最多13~14位,少則10位。

 全時間學員年紀輕,以前多半只服事過學生,不善於牧養社區的新人。常來聚會的聖徒有一半不是焦慮症就是憂鬱症,很需要被服事,還不能服事人。當時我才32歲,連我都不太會服事這些軟弱、脆弱的,何況全時間學員。所以,新開展的召會常是受浸的多,留下的少。享受慣了大召會的豐富,那幾年我常常夢見聚會的人數很少。面對這些情況,只能寄望於主,並等候主。感謝主,主預備了一個家和我們配搭,扛起召會的責任。主日人數少,唱詩歌常走調,所以我們每個月一次去相鄰的召會相調。不僅如此,還常與附近的小召會相調,炭火堆在一起彼此取暖。

扎根在鄉鎮

 當時成全聚會比較少,鄉鎮召會的負責弟兄們常是忠心有餘,見識不足,新的召會更是如此。像我只參加過大專特會訓練,沒有受過治理召會的成全,服事時常會犯錯。有鑒於此,開展中心1995年辦了鄉鎮召會治理成全訓練,我和配搭一同前往參加。

 課堂上有的召會見證如何突破並繁增,證明新路是可行的。其中一堂課一直唱詩歌,唱到一半我突然悲從中來,深深感覺召會如此荒涼,淚如泉湧半小時之久。當時很奇怪為何眼淚忍不住?想必是聖靈的工作吧!聚會後段各人為召會禱告,本來我以為可以在鄉鎮服事幾年即可離開,但當下我感覺服事召會不是幾年就有成果的,我必須扎根!因此我不再打算調動工作。在衛生所正常上下班,比較有時間配搭事奉。感謝主,召會漸漸蒙恩,6年前召會同心合意購地建了自己的會所;主也帶領我在會所隔壁開業。我的召會服事進入了另一個階段。

(竹南 丁力耕)

上一篇下一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