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詩歌392首 ── 祂是一切最親

〔交通報導 269〕

前言

 這首詩歌歸類在「經歷基督」,副標「作一切」,乃是由潘湯(Panton,1870~1955)所作,後由倪柝聲弟兄翻譯成中文;唱起來好似一封介紹信,向我們介紹詩人所最親、最愛的這位主。若今天是我要向別人介紹「祂」-我的主,我會怎麼講呢?詩人乃是以精煉的用辭、對仗的語句,表達出他對主真實的經歷與感受。整首詩歌看似白話,卻字字珠璣;雖然不長,卻耐人尋味。

最親、最愛的祂(第一節)

祂是一切最親,我所一切最愛,
人生平常所尋,人生終久所賴。

 這一首詩歌,起頭於一個字,就是「祂」。祂是誰呢?似乎不言而喻。對詩人而言,在他眼裡,在他心中,就只有那獨一的「祂」,是無可取代的「祂」;似乎全宇宙間,沒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詩人和「祂」而已。我們知道,這位「祂」,乃是指著主自己。詩人和主的關係親密到一個地步,當他說「祂」的時候,不會有人誤會,沒有其他的「祂」,就是在講他所最親、最愛的主耶穌。

 這就如同約翰福音二十章的故事,當時耶穌從死裡復活,墳墓中只剩下祂的裹頭巾和細麻布。此情此境,門徒看見後的反應,是理性相信主曾經對他們說要復活的話;然而,馬利亞卻心急如焚,因為她只有一種感覺,就是她所愛的主不見了。當她還在那裡哭時,耶穌就在身後對她說,婦人,為什麼哭?你找誰?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祂說,先生,若是你把祂移走了,請告訴我,你把祂放在那裡,我好去取祂。(15)在一節經文中,馬利亞三次提到「祂」。她沒有講「祂」到底是誰,因為在她心目中,所思、所念、所想的,只有一位「祂」,就是她所愛的主自己。

 詩人在第一節先說到,「祂(主)是一切最親,我所一切最愛」,這既是他的認定,也是他的宣告。對於這樣一位最親、最愛的主,是他「人生平常所尋,人生終久所賴」。「平常」是指我們的每天,「終久」是指我們的一生。在詩人的生活中,他與主,主與他,是密不可分、如膠似漆;平凡又神奇,簡單且深厚。簡短四句話,便使我們看出詩人與主之間甜美的關係。

供應、扶持的祂(第二節)

缺乏之時預備,
無倚之時扶持,
所有美時,最美,
無論何時,信實。

 接續第一節,主是詩人所尋,對應本節的「缺乏」;主是詩人所賴,對應本節的「無倚」。在我們的經歷裡,似乎越是逆境,越是低潮,對主的尋求會更加迫切,對主的享受亦格外豐碩。正如申八7所說,「因為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川,有泉,有源,從谷中和山上流出水來;」水不僅從山上流出,也從谷中流出。我們的光景有高、有低,但不論在高或在低,基督都可以流出來,使我們一無所缺。不僅如此,祂也在我們無倚之時扶持。如同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嬰孩,走起路來跌跌撞撞,卻有父母的一雙手,在他身後扶著,使他不致摔跌。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中,主扶持的手,向著我們時刻不離(詩篇二三4)。

 後半段說到,詩人回憶他的人生,在所有美麗的記憶中,主佔據了那最甜美的時刻。這不是因為那段回憶很美,主恰好在其中;乃是因為主的美,使那段時光因祂變得甘甜。詩人一再用比較的手法,凸顯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對他而言,在一切人、事、物中,祂是「最」親,祂也是「最」愛;在一切經歷中,祂更是「最」美。歌五10:「我的良人白而且紅,超乎萬人之上。」如同雅歌中佳偶對良人的感受,對詩人而言,主乃是千萬人中之第一人。

永不改變的祂(第三節)

無窮喜樂,原因,
年日移換,不改;
祂是一切最親,
我所一切最愛。

 最後一節,前兩句的原文乃是,”He, our joy endlessly, The same through every test”。雖然宇宙逐漸改遷,儘管人心刻變時翻,但是我們的主總不改變。來十三8,「耶穌基督,昨日、今日、直到永遠,是一樣的。」詩人在他的經歷中,能見證主作他無窮無盡的喜樂。猶如保羅面對各種的挑戰和試驗(test),他依舊維持著那在主裡面的喜樂,因為有這位「祂」-主自己-作保羅一切事上的秘訣。腓四12,「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富餘;或飽足、或飢餓、或富餘、或缺乏,在各事上,並在一切事上,我都學得祕訣。」

 末了,詩人再次講了開頭的那句話,「祂是一切最親,我所一切最愛」。這次的講,和第一次的講,在感覺上有些許的不同。頭一次講像是一種宣告,需要藉由中間的過程,更具體的向我們揭示,這位「祂」是如何的親,這位「祂」是如何的可愛。因此,到了最後一句,重現起初的宣告,這話乃是他在經歷中的發表,使人唱出詩人對於主的篤定和把握。這不禁使人迫不及待,想經歷看看詩人所經歷的這位「祂」!

上一篇下一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