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生命讀經 6-1
〔四〕 | 目錄 |
本篇信息的題目是「這麼大的救恩」。(來二3。)很多人傳講這個題目,說成是上天堂。在他們看來,上天堂就是「這麼大的救恩」。這種觀念太低淺了。這麼大的救恩絕不是這樣低。為什麼人用這麼高的題目傳福音,卻帶著這麼低的觀念?因為他們對救恩的經歷非常低淺。他們雖然有「這麼大的救恩」這個辭,卻不領會希伯來書中這個辭的深奧。為著要進到「這麼大的救恩」的深處,我們也需要過河,從對神救恩的傳統觀念過到對神極大的救恩有更深的認識。 希伯來書的基本觀念就是過河,從河的一邊過到河的另一邊。首先是從猶太教那邊過河,到「這麼大的救恩」這邊。老猶太教成了一個老舊的地方,是在我們都必須離開的河那邊。雖然我們不是猶太信徒,但實際上,我們有可能還在「那一邊」。我們可能還在老基督教那一邊。我擔心你們在讀本篇信息時,有人仍然留在老基督教的範圍裡,或者仍然堅持基督教的老觀念。或許你已經進到召會,聽到一些更好的東西,但是你仍然認為已過有許多東西是好的,而無法忘掉。甚至現在,就在這一刻,也許你還猶豫著說,「我該往前去,還是留在原處?」你也許不退回去,但仍在考慮是否該留在原處。為此,你需要希伯來書,你需要受激勵,過河到另一邊去。 我們每天都需要過河。最低限度,也需要過一條小河。你得罪你的妻子,就需要過河。因為你得罪了她以後,會覺得自己的光景老舊,需要過河。你若不願意付代價,你就猶豫不能往前。你需要過那條小河。那條河雖小,卻能把你從至聖所隔開,叫你享受不到「這麼大的救恩」。每一次你所過的河,都會成為你的救恩;但是每一次你所不肯過的河,卻會成為幔子。只要你留在河那一邊,就是在幔子之外,還沒有在至聖所裡,享受「這麼大的救恩」。你若過了河,就進入幔內,有分於這極大的救恩。 已過我查讀希伯來書,喜歡用兩句口號。第一句是十三章十三節的「出到營外」。那裡說,「……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我們都應當出到營外。營是什麼?在本書,營原是指猶太教。今天的營可能是基督教、天主教、或任何宗教和屬世的東西,這些會將你與神莫大救恩的享受隔開。所以我們都必須出到營外。但我們要往那裡去?於是有第二句口號,就是六章十九至二十節所說的「進入幔內」,也就是進入至聖所。作先鋒的耶穌,已經進入幔內,如今是在至聖所裡,並不在任何的營裡。 有些基督徒喜歡住留在他們好分析的心思裡,他們的心思就成了他們的營。事實上,心思甚至成為他們的迦勒底,他們的米所波大米,就是亞伯拉罕進入美地之前的所在地。只要你不在美地,就需要過河。你實在需要過河,好進入美地!你的迦勒底是什麼?幾乎每個基督徒都有他的迦勒底。有些基督徒固守他們的聖經知識。他們堅持查考聖經這件事,自以為懂得聖經。但是聖經知識成了他們的迦勒底。我們中間有些弟兄也需要過河,有些人需要從他們傳統的聖經知識過河,有些人需要從他們的宗教背景過河,也有些人需要從他們已往的經歷過河。哦,我們都該知道,希伯來書是一捲過河的書!千萬不要堅持任何在「這麼大的救恩」標準之下的東西。 多年前,我有好些同工。他們開頭都很好,因為他們沒有固執於任何事物。然而,過了幾年後,他們有些人固執於某些東西;那些東西雖然是好的,卻成了他們的迦勒底。當約書亞要帶以色列人過約但河時,若這班同工中有人也在那裡,可能會有人起來阻擋說,「不要過河,我們出埃及過紅海時,並沒有人告訴我們要過約但河。」老舊的知識和經驗成了那些同工的迦勒底,使他們不肯過河。但是不管怎樣,主卻天天往前去,並不停留。我們任何人都不該停留在已過的經歷裡,而必須往前,一直往前。希伯來人就是一直往前的人。 現在我們來看什麼是「這麼大的救恩」。這個救恩之大不在於上天堂,甚至也不在於罪得赦免和因信稱義。我寶貝罪得赦免和因信稱義,但希伯來書論到「這麼大的救恩」,是說到更高的事。罪得赦免和因信稱義是救恩,但還不是「這麼大的救恩」;「這麼大的救恩」之所以大,甚至也不是在於重生。那麼,這救恩大在那裡? 壹、大在基督的所是 首先,救恩之大,大在基督的所是。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這麼大」這辭;我們很難解釋。究竟多大才算「這麼大」?雖然我們不能充分的形容「這麼大」,但是「這麼大的救恩」之大,在於基督的所是。你知道基督的所是麼?你也許認識四福音裡的基督,但是你認識希伯來書裡的基督麼? 一、是神的兒子 ── 是神 你認識基督是神的兒子麼?可能你對基督是神的兒子只有片斷的認識。也許在你的下意識中,認為父是一位神,子是另一位。你可能不這麼講,但在你的深處總是這麼以為。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麼大的救恩」是大在基督是神的兒子,也就是神。當我們說基督是神的兒子,我們的意思是說,祂是神。祂一點不差的就是神。 這使我們再次來看神聖的三一。根據聖經,關於神聖的三一,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一面是道理的,另一面是經歷的。有一天,主的一個門徒腓力對主說,「主啊,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約十四8。)這是道理上的問題。在道理上,子是子,父是父。或許腓力這樣想:「對我們說話的是子,但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父,所以我要求子將父顯給我們看。」但是主沒有從道理上答覆他,乃是從經歷上答覆他。「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9。)腓力看見了主,就是看見了父。就著道理看,父和子是兩個;但就著經歷說,當你看見了子,就是看見了父。許多基督徒用頭腦和道理講說神聖的三一,卻忽略了他們的經歷。在前面有一篇信息裡我曾說過,聖經啟示,父、子、靈全在我們裡面。就著道理說,有父在我們裡面,有子在我們裡面,也有靈在我們裡面。但就著經歷說,我們知道在我們裡面的只有一位。因此,道理是一回事,經歷又是一回事。 我年輕的時候,因為我的家人與美國傳教士非常接近,所以聽到很多關於美國的事;我對美國有道理上的認識。我在頭腦中想像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匹茲堡、底特律、華盛頓特區和紐約市的樣子。等到1958年我來到美國,才在經歷上看見這些城市。這是何等不同!這些城市和我在道理上所知道的大不相同。我的經歷和我的道理大不相同。所以不要太相信你的道理,你需要經歷。 本仁約翰所著《天路歷程》裡,有一個地方稱作浮華世界。道理離開了經歷,就是浮華世界,是販賣一些沒有價值東西的市集。只有頭腦領會的道理而沒有經歷,就不過是虛空的。我曾經留在那種浮華的市集裡七年半之久,除了道理和辭句之外,並沒有得著什麼,也很少可以讓我實行的。那個浮華市集就是我的迦勒底。直到有一天,我過了河,我才進入經歷基督與召會生活的美地。 不僅道理如此,恩賜也是這樣。有一段時期,我和我的一些同工,也想嘗試所謂靈恩的事。所以,我開始說方言。最終,我發現那不是浮華市集,而是混亂市集。你若要知道牠今天混亂的光景,你可以到那個市集去看看,那裡每一樣都是混亂的。有真的也有假的,有好的也有壞的,全都混雜在一起。在基督教國裡,沒有比所謂的靈恩運動更混亂的了。因此,我們同工們從那裡再過了河。 目錄